第五章:营养

营养

5.1 自生营养(Autotrophic nutrition)

【1】光合作用 (Photosynthesis)   :叶绿素内发生,产生有极高能量食物 例如:葡萄糖

【2】化能合成 (Chemosynthesis) :氧化无机物释放化学能,同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物


5.1.1 光合作用(Photosynthesis)

功能:

(1)把转变成氧气

(2)把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(糖类)

(3)植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

        ~ 6CO2 + 6H2O ⟶ C6H12O6 + 6O2


光反应(Light-dependent reaction)

【1】光和色素吸收光能,叶绿素放出电子

【2】H2O分解,产生O2、质子(H+)、电子(e-)

【3】叶绿素接受水的光解后的电子,恢复稳定,继续吸收光能

【4】一连串的电子传递过程后,释放出高能量

【5】高能量把ADP转化为ATP(光合磷酸化作用)

【6】质子由氧化型辅酶(NADP+)接受,成为还原型辅酶(NADPH)


暗反应(Light-independent reaction)

【1】CO2加入叶绿体内,与五碳糖(RuBP)结合成六碳化合物

【2】不稳定的六碳化合物分解成2个三碳化合物(磷酸甘油酸,PGA)

【3】磷酸甘油酸(PGA)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接受氢原子,变成磷酸甘油醛(PGAL)

【4】小部分的磷酸甘油醛(PGAL)再形成葡萄糖

【5】大部分的磷酸甘油醛(PGAL)转化成RuBP五碳糖,再次和CO2结合  


项目

光反应

暗反应

条件

光、水

CO2

进行部位

基粒

基质

主要反应物

H2O,ADP,NADP+

ATP,NADPH,CO2

主要产物

ATP,NADPH,O2

ADP,NADP+,六碳糖

能量来源

光能

ATP化学能

影响速率的因素

光质,光量

温度,CO2与O2的浓度

5.1.2 光呼吸

~在有光的情况下,植物进行呼吸

~吸入的氧气容易与五碳糖(RuBP)结合,但不产生能量

~导致减少五碳糖(RuBP)与CO2结合的机会,影响光合效率

  

5.1.3 三碳及四碳植物

C3植物

C4植物

高光呼吸

低光呼吸

不能抑制光呼吸

能抑制光呼吸

含糖量少

含糖量高

经济价值差

经济价值好


5.1.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

【1】光质:红光和紫蓝光下光合率最高,黄绿光下最低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2】光强度:光强度到饱和时,光合率不会再增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3】CO2浓度: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,光合率不再增加 

【4】温度:一般在20℃-300℃最为适宜

【5】O2浓度:浓度越高,光合率约低 

【6】水 :影响气孔开关,间接影响CO2的进入


5.2 异生营养(Heterotrophic nutrition)

(1)消化:将大分子食物转化为最小单位

(2)吸收:消化后将小分子吸入动物组织体内


5.2.1异生营养的方式 

【1】全动物式营养(Holozoic nutrition)

•摄取大分子食物,并进行消化、吸收、同化

【2】腐生营养(Saprophytic nutrition)

•分泌酶将腐物分解,再吸入细胞内进行同化及应用

【3】共生营养(Symbiotic nutrition)

•某生物与另一生物共生,不侵害另一生物下吸收养分

【4】寄生营养(Parasitic nutrition)

•某生物寄生在另一生物体内或体外,侵害另一生物吸收养分 

  

5.2.2哺乳动物的营养

~营养摄取过程包括:

【1】进食(ingestion)

【2】消化(digestion)

【3】吸收(absorption)

【4】同化(assimilation)

【5】排遗(egestion)






      (图片来源:消化系统|百度百科


消化过程 

~物理性消化:

(1)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及吞咽  

(2)胃的搅动

(3)小肠的蠕动 


~化学性消化 :

作用部位

消化液

分泌

部位

消化酶

pH

分解作用

口腔

唾液

唾液腺

唾液淀粉酶

(salivary amylase)

6.8

淀粉 → 麦芽糖




胃腺

胃蛋白酶(pepsin)

1.5

蛋白质 → 多肽

凝乳酶(rennin)

1.5

液态蛋白 → 固态乳蛋白

胃酸(gastric acid)


灭菌;激活胃液中的酶












小肠

胆汁

干细胞

胆盐(bile salt)


乳化脂肪






胰液






胰细胞

胰淀粉酶

(pancreatic amylase)

7.8

淀粉/糖元 → 麦芽糖

胰蛋白酶

(pancreatic trypsin)

7.8

多肽→ 氨基酸

胰核酸酶

(pancreatic nuclease)

7.8

核酸 → 核苷酸

胰脂肪酶

(pancreatic lipase)

7.8

脂肪 → 甘油+脂肪酸





小肠液





小肠腺

麦芽糖酶(maltase)

7.6

麦芽糖 → 葡萄糖

蔗糖酶(sucrase)

7.6

蔗糖→ 果糖+葡萄糖

乳糖酶(lactase)

7.6

乳糖 → 半乳糖+葡萄糖

肠肽酶(peptidase)

7.6

多肽 → 氨基酸

长脂肪酶(lipase)

7.6

脂肪 → 甘油+脂肪酸

核苷酸酶(nucleotidase)

7.6

核苷酸→ 碱基+五碳糖+磷酸根


干脏的消化作用

~是哺乳动物最大的消化腺

肝动脉(hepatic artery)提供养分给肝脏

肝门静脉(hepatic portal vein)让肝脏和小肠得到联系

肝细胞制造胆汁(bile),汇集在肝管,流入胆囊  

胆管胰管联成总胆管,通入十二脂肠 

~胆汁功能:

(1)中和胃酸

(2)乳化脂肪

~肝脏功能:

(1)把过多的葡萄糖转换成肝糖匿藏起来

(2)将剩余的氨基酸去氨分解成尿素去毒作用 

(3)制造血液蛋白质 凝血酶

(4)将衰老红血球分解制造新的红血球 

(5)贮存维生素 

(6)调节血液循环量 

(7)维持体温 

    

胰脏的消化作用

腺细胞分泌胰液  

~胰液功能:

(1)消化蛋白质、淀粉、脂肪 

(2)中和食糜

(3)提供碱性环境


营养的吸收、分布、利用

消化终产物

吸收部位

分布

利用

葡萄糖

绒毛微血管

  • 大部分转换成肝糖贮存在肝脏

  • 小部分直接进入循环系统

  • 随血液到组织细胞产生能量

  • 氨基酸

    绒毛微血管

    • 大部分直接进入循环系统

    • 小部分被肝脏去氨成尿素

  • 随血液到组织细胞作为蛋白质原料

  • 去氨后的氨基酸可转化为葡萄糖

  • 脂肪酸和甘油

    绒毛乳糜管

    • 随乳糜管进入淋巴系统

    • 接着倾入左锁骨下静脉,进入循环系统

    • 随血液到组织细胞被氧化提供能量

    • 匿藏在皮下组织作为备用能量


    ~肠适应吸收特征:

    (1)总表面积大

    (2)绒毛表皮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

    (3)绒毛内含有许多微血管和乳糜管

    (4)通过扩散、渗透、主动运输进行吸收


    排遗

    粪便经过直肠肛门排出体外 


    5.2.3草食性动物的消化

    【1】非反刍动物:

    • 过程:

    (1)食物在盲肠发酵,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并吸收

    (2)形成粪丸排出体外

    (3)再次吞噬粪丸吸取跟多养分 

    【2】反刍动物:消化道长,有复胃(瘤胃、网胃、重瓣胃、皱胃)

    • 过程:

    (1)食物在瘤胃发酵,纤维素被分解

    (2)发酵后的食物进入网胃,将食物磨碎

    (3)再流回口中咀嚼(反刍)

    (4)咀嚼后再进入瘤胃发酵

    (5)发酵后流到重瓣胃磨碎

    (6)再流到皱胃进行消化







    PDF版本:第五章:营养



    评论

   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    第一章:细胞的化学组成

    第二章:细胞的结构

    第八章:植物的运输